西北漢子二十七年的崗位堅守
為盤錦河蟹產業錦上添花
劉胥,一個文藝、給予希望的名字。胥,有古代掌管文書的小官吏之意。1971年10月,劉胥出生于甘肅省天水市。家庭不算小康,但也殷實。家庭和睦,兄友弟恭。年少時的他,突然對水產養殖產生了興趣,為他的職業生涯埋下了伏筆。1994年8月,劉胥大連水產學院淡水漁業專業本科畢業后,只身背著行囊與夢想,來到了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原名:盤錦光合水產有限公司),這一遭,就沒有了回頭路,從少年到中年。
二十七年間,劉胥先后從事水產品育苗養殖生產操作、管理、新技術開發和技術管理工作。工作內容涉及魚、蝦、蟹、貝、海蜇等多個品種的育種、育苗與養殖。從技術員到企業總工程師,從助工到教授級高工,每一個榮譽與成果的背后,都是無數次生產實踐的積累,無數個不眠之夜的付出。
畢業伊始,為了解決河蟹育苗高成本和病害嚴重問題,劉胥開始進行室外河蟹生態育苗試驗,在1995年獲得初步成功。完成了室外土池人工控制條件下,褶皺臂尾輪蟲大規模高密度培養和藻類定向培養的初步研究,為公司水產苗種生產及后來的科技研發項目的開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和大連水產學院教授合作,以李曉東為技術負責人組建了研發團隊,劉胥作為骨干成員進行相關技術的攻關。參與了河蟹室外土池生態育苗技術的方案設計和具體研究工作,并作為實施者負責具體的工作。
經過三年研究和反復試驗,項目組完成了河蟹室外土池生態育苗技術的初步研發和技術體系創立,并在1998年通過了遼寧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當年為公司創利100余萬元。成功的喜悅,成為了他在科研道路上前進的動力。隨后,為了進一步完善該技術,解決蟹苗餌料問題,劉胥負責實施了小球藻室外定向培養技術研究并獲得成功。該項成果打破了國內不能高純度培養微藻的慣性思維,為開發室外大規模培養輪蟲奠定了基礎。在后期的深化研發過程中,主持和參與了室外大規模輪蟲培養技術、室外系列活體餌料培養技術、河蟹生態育苗池水質調控、河蟹生態育苗技術中的敵害生物控制等研究項目,所獲成果補充、開拓了河蟹土池生態育苗技術的內容,大幅度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并促使該技術成為我國河蟹育苗行業的通用技術。該項技術在企業應用以來,累計為企業創造了經濟產值超過3億元;技術在國內推廣后創造社會效益超過20億元。階段性成果的獲得,并沒有使劉胥得到滿足,他繼續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在解決了河蟹苗種大規模供應技術難題后,面對國內河蟹種質退化導致的各種問題,公司設立了河蟹育種項目,劉胥作為研發團隊骨干成員參與了該項目,具體負責項目技術方案設計與實施。經過十余年的艱苦努力,所選育品種“光合1號”在2012年通過了國家水產原良種委員會審定,獲得了我國第一個適合北方地區養殖的國審河蟹新品種。該品種生長快,規格大,成活率高,進行推廣后獲得了廣大養殖戶的歡迎,市場反響強烈。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對培育的新品種性能及養殖方法進行了性能評估,專家驗收結論認為:“光合1號”苗種表現出了明顯的優良性狀,適合不同養殖模式;成蟹養殖單產比非“光合1號”增加30%以上。項目成果已經在遼寧省、黑龍江、吉林、內蒙、寧夏部分地區進行了推廣應用,應用面積累計216萬畝,累計新增產值21億元,新增利稅超過10億元。
多年來,劉胥作為公司的研發機構負責人,在堅持進行河蟹新品種選育和生態育苗技術的深化研究和應用的同時,有效的利用了盤錦廣袤富饒的水資源壞境,掀起了科技致富的風潮。先后主持和參與了企業多個項目的研發和推廣工作。
2002年,作為項目主持人,和盤錦市水產研究所合作進行了南美白對蝦在盤錦地區人工技術開發,并獲得成功,首次將白蝦育苗項目引入盤錦。2003年,作為項目主持人進行了盤錦地區海參育苗和養殖技術開發研究工作,并獲得成功,打破了海參育苗養殖最北部區域界線,為盤錦地區開創了一個新的水產項目。2004~2007年,主持完成了單環刺螠的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開發項目,并通過了遼寧省科技廳主持的技術鑒定,在國內外開創了一個新的養殖品種。2005~2008年,作為企業方技術負責人和大連水產學院合作進行了美洲簾蛤(又名美國硬殼蛤)的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開發,獲得了成功。2009年~2012年主持完成了海水池塘冰下越冬技術研究、盤錦地下海水應用技術研究等多個項目,為企業解決了水產品冬季安全越冬、冷水品種在盤錦地區養殖等技術難題,并在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趙圈河水產養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中進行了應用,三年新增利稅1260萬元。2013~2015年期間,帶領團隊和大連海洋大學合作課題“基于蛤蜊崗貝類苗種繁育和增養殖的遼東灣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與示范”,主要開發文蛤、青蛤、毛蚶等灘涂貝類育苗和增養殖技術。利用已經形成的技術優勢,對現有技術進一步提高和改進,技術階段性成果及時交付企業,企業利用該技術2015年生產文蛤苗種2.3億枚、青蛤苗種1.1億枚,生產文蛤、青蛤等貝類1300余噸,實現了成果產業化轉化,也為盤錦生態保護做出了貢獻。2014年,由公司自主立項,帶領公司科研團隊開始對盤錦地區土著品種—中華小長臂蝦進行專項研究。項目通過三年的研究,初步總結出一套適合于北方地區中華小長臂蝦池塘和稻田綜合繁育技術,該項目的實施對遼寧盤錦地區的濕地恢復和可持續利用有著重要意義。
就這樣一個長期堅持在科研生產第一線的西北漢子,把西北人的堅韌、不屈不撓體現的淋漓。為了尋找工作技術難題,劉胥常在河蟹養殖池塘邊蹲守,設計“接地氣”研究方案,帶領項目團隊成員進行具體試驗,親自指導年輕技術員,對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能夠提出較好的解決方案,對推動企業生產技術進步和科研項目成功率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由于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較寬廣的知識結構,扎實的工作作風,劉胥先后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參與國家“863計劃”之《中華絨螯蟹良種培育》課題、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之《河蟹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課題、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河蟹稻田生態養殖技術示范》等5項國家科技研發及應用推廣項目;參與遼寧省科技計劃《遼河水產河蟹良種繁育技術研究與開發》、《河蟹育種、養殖模式開發研究》、《漁業新品種引進、開發》等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項;為了解決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他在企業中帶領研發團隊自立研究課題《海水池塘水生經濟動物冰下越冬技術研究》、《復雜成份地下海水在漁業中的應用研究》、《河蟹生態苗池有害藻類防控》等20多項。
.
長期的研究工作,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的《“光合1號”河蟹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推廣》《河蟹土池生態健康育苗及稻田養殖技術推廣》《美國硬殼蛤的引種、人工育種及養殖》等項目分別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1項。作為項目主持人完成的“病害生物防治技術在海參育苗中的應用研究”,“海水池塘水生經濟動物冰下越冬技術研究”“復雜成分地下海水在漁業中的應用技術研究”“大規格河蟹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等項目分別獲得5項盤錦市科技進步獎和2項遼寧海洋與漁業科技貢獻獎。作為技術骨干在河蟹新品種選育及育苗養殖、海水池塘生物越冬等方面獲得18項通過鑒定的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專利4個;參與制定市級技術規范3個;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并參與編寫了《北方河蟹養殖新技術》等著述,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及生產指導作用。
用他的話說:二十多年,我見證并參與了盤錦河蟹產業的發展,我熱愛我的工作,是盤錦這座美麗的城市,讓我的人生價值得到體現,讓我組成了幸福的家庭。未來,我會繼續用最新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河蟹產業帶來驅動,為盤錦河蟹和盤錦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實質貢獻,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為盤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盡力。
技術部:耿丹